文丨胡瀚中 来源丨传媒头条原创
导读:眨眼之间,短视频兴起、直播问鼎,素人和没有任何传播业基础的人占据了高位。事实是,对于媒体或者任何机构及个人来说,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人们接受信息的场景发生了变化,新兴的以手机端为接受终端的短视频和直播产品流行起来,和当年德先生和赛先生进入中国一样,现在视先生和播先生占据了注意力核心焦点。
一、非讲英文缩写不可吗?
现在,大家谈得最多的,一个是直播带货,一个是MCN。不谈MCN,非后浪。
一个描述新生事物的词最开始被使用的时候,常常是泊来语。五四时期,人们言必称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当时人们对民主和科学的形象称谓,如今,当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已经普及,人们还讲德先生和赛先生吗?
并非名不正则言不顺,而是人们越用洋泾浜英语说事儿,越没有闹明白它是怎么一回事。大家一直都在用这个英文缩写,但是,这个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讲的人以为听的人清楚,听的人不好意思问讲的人到底讲的是什么,大家弄来弄去,是一笔胡涂账。
二、不能讲中文吗?
那么,MCN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许有人会讲,你不知道订阅“传媒圈”,天天跟着学新知识,难道还不知道百度一下呀。
好,我们百度一下: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舶来品,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将PGC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绕吧?
那么,这和广电有什么关系,MCN的实质是什么,谁才是后浪本浪?
三、MCN热潮的实质是什么?
1.本质之一:视觉产品生产方式的革命已经来临
各个电视台,先别忙着讲自己如何做孵化,如何培育网红,如何完美转型,如何适应了新时代,引领了新风潮。
短视频与直播兴起,原本是技术新势力适应于当前实际的妥协。2020年以后,随着网络升级,15分钟版本的视频将更为风行。原来的观众也已经不再乐意拿遥控器看你家动不动45分钟的节目,而是随意用手机滑动短视频,注意力经济的焦点越来越难于捕捉。
所以,MCN首先要孵化培育的不是别人,而是电视台本台,是节目本身。所谓IP化其实不过是主创者已经能以越来越小的细胞单元成立。摆在电视媒体面前的课题是如何用短视频逻辑生产节目,如何用或者仅用手机端生产节目吸引注意力,如何将原来念稿的主持人塑造成为手机用户喜欢的有鲜明个人特征的信息来源。如何将观众变成粉丝或者用户……
2.本质之二:传播及制作的整个流程平台化、平民化,不再是机构媒体的专利
即使是在4G时代末期,平台化的终端、平民化的创作,已经让视觉产品生产不再需要庞大的视媒机构。至少,从生产端到发布端,已经不再需要或者不再那么唯一地需要视媒的原有生产体系。
这个时代,革的是老的承载着创收任务的电视台节目的命。视觉产品已经不再需要专业摄像机、不再需要单反,3000元以上的手机就已胜任创作所需,不再需要演播厅,简单的灯光与调音台就已经能够满足直播需求。铁甲舰来了,三桅帆船得停在船坞里。
四、老炮儿们,先别急,你见过京剧名旦带好过电视剧小生吗?
1.分母错了
我们现在可以将先行者,其他台的如张丹丹等人的业绩拿出来说事儿。可是,后浪,你知道的。后浪推前浪,网红行业的更新率、淘汰率如此之高,就算是辛有志、散打哥,平台也是说放弃就可以放弃,马上就会有新人填充掉他们空出来的阵地。更不要说某几个主持人创造的业绩守不守得住了,全国有多少主持人,张丹丹等人的成功,拿全国主持人的分母一除,比例是多少?
那的确是转型成功,但也是运气和小概率。
2.不要自信心爆棚,总以为自己有优势
广电人的老炮儿情结特重,老喜欢谈自己有多专业。但是,现在人们常看的是电视剧,要的是流量小生,你老拿自己在话剧或者京剧等传统舞台剧上的经典表演说事儿,有意思吗?现在,主播用的就是几百块钱的灯光,你在演播厅里的灯光艺术效果与极深的层次布光学问,在这儿,真有用吗?
别当自己真的很不错而且一直很不错,国家级的功勋话剧演员真到剧组,可能会把同行以及相关同事给烦死,话剧演员最讲究吐字发言,讲究一发声,整个现场每个角落都听得见,但,电视剧收音录音,是录音师的事,你该管的只是你的表演。你的能力可能得清零。
3.也别老拿公信力说事儿
媒体是有公信力,但是,你敢拿它透支或者变现吗?除了做公益活动,你敢像网红那样拍胸脯说,信我的,没错,买它买它吗?你能拿什么背书,翻一次车试试?
五、敲黑板,别老惦记着MCN,讲中文
1.枪口对准自己,而不是别人
其实,所谓MCN首先要针对的对象不是台外之人,不是孵化别家的IP,不是让一个小分队把实质是普通话培训和镜头表现培训以及传播策划的策略传播给他人,而是瞄准镜要对着自己,对着全台——看自己是不是能以新的生产方式来重构自己的节目策划与生产。
MCN是生产方式的自我革命。是时时盯着纸媒衰落的前车之鉴,以新的视角重构视媒。对媒体而言,所谓MCN的本质并不在于网红孵化,而在于节目表现方式、营利方式的转变。
2.公域渠道的主导权已经易手,得适应新世界
MCN是媒体面对自己可能已经失去了网络传播主渠道的现实,从而执行多渠道分发,将表现形式更加聚焦于主持人个人,适应新的传播路径的救生策略。传播现状的改变,使得传统媒体不得不进行密室逃脱的尝试,争取将公域流量转变成为区域性的私域流量。
3.孵化个别明星不是核心,形成流水线才是根本
经济学上,区域经济的提升,是富人分享、穷人变富的过程。MCN和网红孵化想要成功,重点不在于培育了多少明星,而在于是不是能够形成一种流水线般的输送机制。就像当年的超女,后来的中国好声音那样,一届一届地推出明星,又经由一拨一拨的明星来巩固塑造自己量产明星基地的地位。
并且,最重要的是分享这个输送过程当中的传播革命成果,过程即产品。别老惦记着MCN,讲中文,透视两种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
拎不清的话,会永远都在云遮雾罩的“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