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全报社只有11人专职办报纸”的信息,经报社社长宋甘澍透露后,成为了传媒界的热点话题。业界在一片哗然中可谓五味杂陈,“媒体转型是新时代考验媒体人的一道‘坎’:过之则生,否则亡”的观点,在情绪化的传播中被过度强化和放大。其实,关键不在于媒体人的个体能否经受得住考验,而是我们整个传媒业界能否从“组织生态重塑”和“新闻生产力再造”的层面上,来思考如何转型、谋划怎样转型,并加快创造性转型。
一、以“四全媒体”论断来引领转型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所有的媒体都看到了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中“破茧而出”的命题。如何答题?从顶层的战略层面,我们都需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全媒体”论断来引领转型,并深入思考如何转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四全媒体”论断都是发展的“指南针”。
有专家认为,“四全媒体”论断深刻呈现了全媒体的发展大势,科学概括了全媒体的规律形势。全程媒体转型,就是媒体形态的转型,就是万物皆媒,所有的实体和虚拟载体,都可以成为媒体;全息媒体转型,就是媒体内容的转型,就是信息内容的数据化、资源化;全员媒体转型,就是媒体业者的转型,要人人都有摄像机,人人都是编辑记者;全效媒体转型,就是媒体功能的转型,媒体除了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的基本功能外,还能够集成社交、电商、教育、医疗、求职等各种现代服务功能。
二、以“组织生态学”理论来谋划转型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形态业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破茧成蝶”的质变。传统媒体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当今的媒体融合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快步进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状态。如果用“组织生态学”的理论来分析研究,其借鉴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来研究组织个体的发展以及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就能够帮助我们把转型谋划得更加科学、更具前瞻性、更富创造性。
组织生态学作为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依据其“组织变革到组织进化”理论,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建设全媒体,就是从组织变革到组织进化的主动性转型,只有在主动性转型中实现组织进化,媒体才能更快适应和实现传媒业需求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否则就会被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需求浪潮淘汰出局。
依据组织生态学“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网络组织的快速成长会带来大量的补充资产、协调问题、合法性短缺等问题”的理论,我们会完全理解宋甘澍解释的实现全员转型“移动端”,再造策、采、编、发、审全流程后的“大量的补充资产、协调问题”。11个人办报纸,全报社1100多人办新媒体,貌似“合法性短缺”的问题,如果用组织生态学理论来提前谋划,在转型启动阶段就可以省去很多的思想说服、方案解释工作。
三、以“热带雨林式”机制来实现转型
具有强大的“共享共生、催生催长”机制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概念,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模式里。由于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雨量充沛而均匀,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极为丰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生态过程速率都很高,生产力也特别高。这一概念同样可以用来解读“《新京报》现象”。从一张传统的报纸,转型为“四全媒体”,如果没有重塑形成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转型新生态,不但无法释放巨大的生产力,甚至有可能在转型路上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最后往往关门歇业。
以“热带雨林式”机制来推进主动性、创造性转型,人民日报社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型。人民日报社早在1997年就创办了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人民网,2012年人民网又成功转型成为上市公司,2018年还与腾讯、歌华有线视频达成战略合作。其在转型中不但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共享共生、催生催长”新生态,在传统媒体之间、新兴媒体之间也都实现了“共享共生、催生催长”。尤其是新媒体矩阵,已诞生了超过50家的新媒体。目前,人民日报社已经形成涵盖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受众超过9亿人次的新型媒体集团。包括“中央厨房”等引领世界传媒业重大变革的先进模式,都是人民日报社创造性转型取得的成果。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场选择人民日报社,就是对其通过创造性转型、建设国际一流新媒体,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充分肯定。
(作者为《今日科技》杂志社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