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科普期刊以传播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有较高的文化附加值,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传播价值。但是,与生活类、实用类期刊相比,由于科普期刊的文章较为艰深的专业内容和表达形式的限制,造成读者面的狭窄;与学术期刊相比,科普期刊没有丰厚的经费保障,需要在市场中打拼,建立一定的信誉度后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读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传统媒体的读者流失严重,逐渐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科普期刊的转型之路显得尤为迫切。
明确定位 内容为王
内容是期刊的主体,质量是期刊的生命。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内容仍然是最重要的,抓内容仍是第一要务,区别只是传播手段和传播介质的改变。要抓好内容质量,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刊物定位。对于传播而言,知道该表达给读者怎样的信息,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好信息,是所有编辑的基本功。作为科普期刊,在纷繁的市场中,确定传播方式和途径前,更应该在专业性和普及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上投入更大的精力进行比对、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要根据读者群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选择好作者,建立作者库。对于科普文章而言,专业科研人员和知名科普作家就是作者富矿,需要深度挖掘。科普期刊应该根据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作者库,以作者的专业领域以及擅长的表达类型等加以区分,并可以通过作者推荐、跟踪自媒体等形式不断扩大。
创新栏目设计。期刊内容往往由众多栏目组合而成,栏目设置是期刊的“眼”,若不醒目,就不能提升读者的阅读欲望。栏目设计要有层次,既要有知识严谨的栏目,也要有贴近读者生活、富有趣味的栏目。通过读者调查和市场追踪,掌握读者的喜好,据此所设计的栏目将更有针对性,效果也会更好。
借助技术手段创新内容形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在新的融媒体环境下,数字水印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在期刊中都有应用的例子,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服务。我们要积极了解技术发展动态、主动尝试,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不被读者抛弃。
以活动为纽带 提升品牌影响力
品牌一词来源于古挪威,原意是“烙印”,这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了品牌的真正含义——如何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品牌忠诚度、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保证,对于企业来说极为重要。期刊作为文化产品,品牌的树立同样至关重要。除了注重刊物质量外,还应该策划和举办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如利用作者资源举办科普讲座,与科普网站、科技场馆等合作开展知识竞赛和专题科普活动,实现与读者的良好互动。还可以与基金会合作,开展主题公益活动,展示和提升刊物形象,增加期刊品牌影响力。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品牌效应的作用也就愈发凸显。只有文化品位、知名度、美誉度都较高的期刊,才具有品牌效应,才能让读者锁定。品牌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完善服务功能 尝试多媒体出版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向。媒体融合可以使一种资源投入后,通过媒体之间的分享,生发出适合多种媒体的产品形式。以常见的专家访谈文章为例,就可以在纸媒上以问答形式用图文展现内容,在博客、微博、微信上摘取精华论点与读者形成互动,在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上以音频或视频方式将记者与专家之间的对话进行实时展示,缩短专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对同一内容而言,读者在接触不同载体时,都有不同的新鲜感,从而避免产生阅读疲劳。这其中,要注重网络建设,建立起完整的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
加强整体营销 提供特色服务
在数字化手段的辅助下,期刊社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采取多种营销手段。比如,利用在线试读提升读者体验。在刊物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将刊物每期中的精选文章作为试读,同时,提供全文目录、重点文章推荐导读等,让读者能够准确选订自己需要的内容。
比如,针对读者的特定需求定制个性化产品。对于读者的特定需求,期刊社可以提供专业服务,以此实现销售。如可以把刊物中的相关内容打包,一并进行加工后,通过电子刊或者按需印刷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进行专业内容服务,并可以根据内容的多寡定价收费。这种营销方式严格来说是互联网产品,需要专业数据库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予以支撑。期刊的很多内容都是一次性使用,如果将这些文稿内容分类入库进行管理,进而进行分类重组,对开发新的选题资源大有帮助。
此外,还可以提供特色服务。不同特点的期刊可以根据自己的服务内容和资源,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以扩大影响,提高读者黏性。如航天类期刊,在航天发射时可提供实时转播,聘请专家穿插专业解读;结合有关游学的规定,为广大学生读者和中小学校提供参观航天博物馆、纪念馆的服务,既扩大了宣传面,也取得了实效;举办航天技术专题讲座,让院士、专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再如美食类期刊可与特色餐厅合作,提供试吃券、抵用券等。各家可以有不同手段,但只要特色鲜明,结合有序,就会取得良好效果。另外,期刊的编辑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站,与读者进行互动沟通,分享心得,倾诉感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