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于晓光与陌生女子亲密搂抱坐大腿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举动十分亲密,疑似出轨,引发网友声讨。当天中午,于晓光韩国经纪公司BH娱乐就该视频回应称其并未出轨,视频中出现的人仅为胜似亲人的邻居、同事,于晓光已进行反思,将来会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但该回应并未平息舆论,反而助长讨伐声势。
7月17日中午,于晓光发文回应,并附上秋瓷炫给网友的“道歉信”,此道歉信秋瓷炫已在INS以韩文形式同步发布。事件就此告一段落。
此前,于晓光因与秋瓷炫在韩国综艺《同床异梦》中塑造的“女强男弱”夫妻形象而被称为好男人典范,收获了“于可爱”人设标签,凭借此形象在韩国走红,同时受到中国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其“事业巅峰”完全得益于妻子秋瓷炫的人气,以及韩国综艺协助打造的“深情人设”。
于晓光韩网资料完整度已与在韩出道艺人及中国一线演员媲美
从“假想结婚”真人秀《我们结婚了》,到真实明星夫妇婚姻生活节目《新婚日记》《同床异梦》,再到“重聚”离婚夫妇的《我们离婚了》,韩国综艺屡出新招,拓展韩国文娱领域边界。并从中塑造了“工业糖精之最”维尼夫妇、“毒奶”具惠善安宰贤夫妇、“凤凰男”于晓光秋瓷炫夫妇等热门话题和人物形象。
另一边,曾落后于起跑线的中国综艺已日新月盛。中国情感综艺与韩国的差异性在哪里?为何中国难塑造轰动亚洲的“人工糖精”?对此,网娱君通过采访韩国娱乐行业从业人员,从艺人人设、细节、核心要点角度解析中韩综艺的差异。
艺人界定不同:演“艺”而生,与“演”艺而生
“韩国艺人在确定出道的时候就会有专属的人设,出道后的他们必须为扮演该艺人而生,将它融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位韩国娱乐界工作人员对网娱君说道。
与国内娱乐圈间歇性更换人设不同,韩国艺人在退圈之前多数为扮演人设而生,且其发展伴随着作品、概念变动以及当下流行元素及时融合变更。
“通过一些对比我们发现,一旦‘陪伴型人设’设立完善之后,它最大的好处在于真实和深入人心,艺人在爆出负面消息之后会出现两极化,我们可以在保留忠实受众的同时,调整一下模式再继续应用,具体情况视舆论而定,但通常会安静一段时间后,用转变后的形象参加综艺复出,因为够真实,讨伐和中立方以后变成忠实受众的几率也会更大。”韩国经纪公司经纪人K某说道。
如同王道动漫主角成长记一般,勾画艺人成长历程,在多方协同下演绎出完整的“陪伴型人设发展曲线”,而综艺节目便是其人设转变和加深印象的最佳渠道。
在于晓光“出轨”事件发生后,中国网友对于晓光展开全面讨伐。而以往碰到“中国籍”相关事件就几乎人均猛烈抨击的韩国网友,基于于晓光在《同床异梦》中以老婆秋瓷炫为中心的“深情”表现,“如愿”分成了两派,且语气温和,为于晓光的开解的比例不在少数。
韩国综艺通过“剧情”打造巩固艺人人设,制造卖点。而相对而言,明星表现也是综艺节目受欢迎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艺人本身不适合节目定义便无法获得节目组青睐。
而内地娱乐圈中,人设只是中国艺人演艺生涯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且中国对于“艺人”概念分类的模糊,尤其在“限韩令”生效,韩国团队撤出之后,多数节目单一以热门话题人物和流量明星为主导,中国艺人缺乏相关经验,使中国节目组在选择参与综艺节目的艺人、制造笑点等方面时相对迟滞一些。
细节把控问题:只顾“大盘”,不拘“小节”
曾在中韩合作节目任职PD的K某评价中国综艺,“该在意的不在意,不该细节的地方过于细节。”
韩国综艺的核心制度为“编剧中心制”,由数人乃至十数人组成的编剧团队负责设计整个真人秀节目的台本,大到节目流程、框架设计、服化道、舞美摄影,小到游戏规则、台词噱头都要经过反复的推演和计算,而艺人的行为和言语则是其自由发挥的结果。编剧虽为核心,但一档综艺节目从策划到播出,导演占70%~80%重要性,编剧作为重要辅助。
在同样的模式之下,韩国节目被引入中国后,节目组对编剧有很强的依赖性。灿星制作副总裁陈涤曾在公开场合透露:在综艺《了不起的挑战》中,沟通陪体(素人)、沟通明星、现场调整建议、及时反应等皆由编剧亲自对接。
在缺少导演引导后,为了拍摄出节目需要的反应,一些缺乏真实性的“细节”诞生了。
此处以韩国综艺《西游记》为例,此前因常驻嘉宾圭贤服兵役,需要一名新成员加入。为了展现真实性,拍摄出成员们吃惊的细节反应,新成员P.O被导演要求将此消息严格保密,在开录当天,身为P.O好友的几位嘉宾对其突然出现赶到吃惊,最终该片段反响热烈,导演如愿以偿。
另一边,芒果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自始至终知道旅行人员名单的谢娜与魏大勋“表演”起了偶遇,表情缺乏自然感,气氛也略微尴尬。同样的偶遇,节目组导演与编剧的处理就要敷衍一点。
韩国综艺《无限挑战》《两天一夜》总编剧文恩爱曾表示,“编剧需要天马行空,无限想象,PD负责把编剧的想象付诸实践。”而导演和编剧,又相当于一个家庭中的爸爸和妈妈,可以没有准确的分工,但两个人必须齐心合力才能合作共赢。
事实上,国内的平台自制综艺多数只做框架复制和模仿,缺乏多余耐心去打磨细节。在后流量时代,编剧与导演变成为服务艺人的“工作人员”,造成如今综艺市场只顾“大盘”,不拘“小节”的现象。
核心点差异:韩国造“梦”,中国做“戏”
“韩国的理念是以文化治国,韩国综艺和韩剧的使命是以制造梦的形式传播美好,才会有接下来的文化形式输出”。韩国影视行业工作人员A某说道。
韩国综艺通过发掘节目中嘉宾的优点来推广节目与嘉宾,其核心在于“贩卖喜悦”,造梦创造美好,从而让节目与嘉宾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这也造就了诸多“于晓光”之流等在节目中一片美好、甜蜜、安于太平的嘉宾下了节目撕下假面,而屡屡以让观众错愕的方式登上新闻头条。
而中国某些综艺极力制造挖掘嘉宾们有争议的一面,并通过剪辑放大,制造“焦虑”,令观众逐渐反感。
在综艺节目《新生日记》中,麦迪娜在上妆时因提到好友海陆与于小彤的情史,其言论立即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和热议,被网友指责情商低,麦迪娜回应称该片段是节目组在没有经过麦迪娜同意就私自剪辑播出的。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开播之前,芒果曾以姐姐之间“不合”“退出”等无甚根据的争端事件放大引起话题;《花儿与少年第二季》曾以“正经夫妇”为噱头,节目开播后,将团结友爱美好的旅行本身意义弱化,以郑爽为中心,着重突出其与许晴、宁静、杨洋的戏剧冲突,种种行为引发观众吐槽、反感和视觉疲劳。
其次,合作艺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将表情、个性流于台面也是中国综艺缺乏正向友好传播力的关键之一。
韩国情感类综艺的成功是节目组、经纪公司与参演艺人的“合作共赢”。
而中国多为以“人”为主导,将艺人个体利益放在主要地位,且艺人脾气个性各异,一旦个人情绪因素爆发,将导致节目该CP线难以继续,即使后期竭尽全力渲染也难以达到“工业糖精”的及格效果。
所以,同样都是工业制造,韩国综艺是节目理念、经纪公司利益、艺人自身等多方合力造出的人工“糖精”。俗话说,人工糖总比没糖好。而一些中国综艺偏向用艺人负面、争议事件或恶意剪辑引起话题,妄想创造流量奇迹,而在节目本身内容上的着力就显得力道逊色了许多。
“工业糖精”是把双刃剑。于晓光事件再次为韩国综艺擅长营造粉红泡泡,粉饰太平制造甜蜜小清新增加了更多立证。而综艺之下,作为观众分清现实与“造梦”空间,不轻易造神,也许才是理性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