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钱江晚报》停刊12天。
假如没有“纸”,报该怎么办?
近日,我们对话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钱江晚报》总编辑邓崴。
“纸”停报不停
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减少人员聚集、流动带来的风险,国内多家报纸、杂志在2月初选择了暂停纸质版发行。
但不出报并不意味着不作报道。比如,2月5日至2月16日期间暂停发行报纸的《钱江晚报》。
“尽管暂停报纸纸质版的出版发行,记者、编辑内容生产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加快了节奏。”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钱江晚报》总编辑邓崴透露,这次的疫情报道《钱江晚报》充分发挥了移动端强有力的内容生产能力和传播推广能力。
报纸暂时休刊期间,《钱江晚报》坚持直播省、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发布权威数据,移动端多平台滚动最新进展;解读实用科普,传授正确的防疫知识,准确、及时地传递防疫知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了大量权威、及时、有用的抗疫报道,移动端关键数据创下了新高。
据不完全统计,《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开通抗“疫”频道以来,截至目前发稿超5000篇稿子,总阅读量破2亿;《钱江晚报》官方微信,抗“疫”期间,实现近200个10万+ ;《钱江晚报》微博在全国报纸媒体矩阵排行榜中排名全国第六,浙江第一;新媒体总用户量超3000万。
报向移动端全面转型
战“疫”,是对主流媒体全面转型移动端的一次大考。
用邓崴的话来说,这次能经受住考验,离不开近年来《钱江晚报》向移动端主战场的全面转型。
为推进移动优先,《钱江晚报》2019年对内部组织机构、生产流程、人事薪酬考核等动了一次“大手术”。报社实施了以“小时新闻”客户端为中心、以两微等第三方平台上的官方号为拓展的移动战略。
《钱江晚报》以新闻客户端改版为牵引,对内容生产及运营、组织机构等各项机制体制进行了配套改革。
一是,重点建立机构实体化、运行全天候的内容生产统一指挥调度体系,值班总编随时调度各部协同内容生产和平台分发、推送。
二是,各采编部门集中在全媒体编辑调度中心值班,优先为移动端生产、重点为移动端服务,并加强创意策划、整体分发、视频等新媒体生产、产品和内容运营变现功能。
三是,考核激励也充分向移动端倾斜。《钱江晚报》的每周总编辑好产品(好作品)评定,分为客户端融媒体作品、其他融媒体作品和报纸作品三类,其中融媒体作品评选会参考PV、UV、转发量、评论数等客观指标。对每篇获奖作品给予5000-10000元的奖励。
“人在哪里,考核机制就在哪里。”与《钱江晚报》一样,很多主流媒体都在推行新的考核机制。
2014年,南方日报社率先制定了《全媒体考核细则试行规定》,加强对新媒体作品价值评判和考评激励,在考核评价方面向新媒体领域倾斜。
北京某报社,目前考核都放在了移动端,报纸上的稿件不算稿费。
邓崴坦言,“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摆脱传统媒体的报纸路径依赖,彻底实现移动优先,运营好融媒体产品,更好实现用户连接。”
“纸”不能弃,但要让位于“端”
“媒体转型是新时代考验媒体人的一道‘坎’:过之则生,不过则亡。”对于纸媒来说,迈“坎”的话题更显沉重。很多人甚至断言,报纸这张“纸”非死不可。
但调查研究也显示,多数媒体行业人士认为,至少五年内,报纸还不能告别纸质版。
报还不能没有“纸”,因为它是权威性的来源和品牌的象征。但“纸”该又如何发挥作用?
在邓崴看来,报纸和新媒体产品之间应该既有定位区分,也有有机融合。
他说,“新闻应当第一时间在微信端、微博端、客户端等多平台率先发布、滚动推送、并和用户互动,再根据新媒体传播的效果和互动情况,选择合适的题材经过策划、整合或改写再在报纸落地。报纸上的有些内容,比如一些独家调查、舆论监督报道,不一定要在移动端首发,可以让移动端转载报纸报道,副刊等非新闻内容,也不一定都要在移动端上呈现”。
图片来源:花瓣美素
移动化是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曾提出,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快速进行移动化转型是决定这次新老媒体博弈胜败的关键。
疫情报道,主流媒体全面发力新媒体,更生动地说明了一点。抗“疫”期间,包括中央主流媒体在内,机构媒体的新媒体运营数据、用户数都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新力量“入侵”并改写着传媒业版图的今天,报社死守一张“纸”肯定没有出路。
《钱江晚报》,传统报纸编辑工作主要由16人组成的报纸编辑中心来承担,其他部门生产重心全部转向移动端。
《新京报》在去年上半年抽调11位编辑组建报纸编辑部,全面转型新媒体。
由此可见,“纸”腾出人、资源,让位于“端”,正在快马加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