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97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众介绍,9月9日16:10,中国传媒大学接到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通知,告知有1例新冠肺炎疑似阳性病例。
接到通知后,学校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自当天17时起封控校门,对校园实行应急封闭管理,坚决阻断病毒传播,在属地疾控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的有力指导、支持下,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守护广大师生的平安健康。
截至9月9日,该校共有在校学生10227人,分布在梆子井公寓(位于校外,共有5栋楼宇、981间宿舍),校内学生公寓(共有12栋楼宇、1416间宿舍),中蓝学生公寓(共有2栋楼宇、999间宿舍)。学校的教职工人数共计2814人,目前在校教职工人数1028人。
关于转运隔离情况,经研判,涉疫学生所在的36号楼共有488名学生入住,需全员转运。转运工作在属地的大力支持下,于9月9日晚20:00正式开始。
按照转运要求,属地安排8辆客车专门负责转运工作,按25人一辆车编组,教师跟车带队,将学生有序转运至集中隔离点。截至9月10日凌晨2:30分,36号楼485名学生、19名教师、5名后勤员工已全部完成转运,进行集中隔离。入住集中隔离点的师生单人单间,目前学生情绪较为平稳。核酸检测阳性学生,凌晨4:02已转运至定点医院。
截至目前,学校累计出现7例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和2例初筛阳性人员,其他师生员工已出结果均为阴性。
李众介绍,该校精准化开展流调排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中传人员数据库,实现了全校人员有效分类和全量管理,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人”,在流调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系统,通过扫码、抓拍、Wi-Fi三种途径精准锁定阳性病例行程轨迹,实现快速追踪,把时间精确到“分”,为开展客观流调分析,确定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触人员范围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印证,为校园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同时,相关校外师生员工,已立即向所在社区报告,与共同居住者进行居家健康监测,并按照社区要求落实管控措施,防止疫情外溢。
细致部署网格化管理。学校高度重视网格化系统治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将校园分为“校内教学生活区、校内家属区、梆子井学生公寓区、其他区”四个区域。“四区”中,每区由一名校领导担任“区长”、其他领导担任“副区长”,抽调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党员作为区域管理团队成员,切实做到立体全覆盖,真正实现“闭环管理”。为了更好地实现宿舍精准防控,学生公寓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各楼的管理员—值班员—楼长—层长—宿舍长,按所管理的楼层及房间号分别建立微信工作群,做好楼内各项工作要求的传达、落实和反馈,层层压实压紧主体责任,织密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组建教师志愿者传递温暖。根据学校调度会部署,全校各部门各学院连夜开展工作,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由300名辅导员和教师组成的教师志愿服务队,即刻整队,火线上岗,为宿舍的同学们送去晚餐和物资,确保同学们的正常生活。各学院迅速组建学生联络群,排查学生健康情况,及时同步各类信息、回应同学们的需求。教师志愿者们不辞辛劳,为保障学生安全,800余名教职工睡办公室,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有的同志甚至彻夜未眠,给予学生暖心陪伴和温暖助力,用心用爱传递关爱。
用心守护师生心理健康。学校切实把师生的“心”安全摆在疫情防控的重要位置,今天凌晨先后发布《孩子们不慌,老师们都在》《齐心战疫,共同守护!致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一封信》,目前共计点击量突破9万,师生反响热烈。这“两封信”第一时间通报了校园疫情进展和防控举措,号召师生在这最艰难的日子里,携起手,共克时艰,为师生送去了“定心丸”和“暖心剂”。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面向中传全体学生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安排专职心理教师全天候在线值班,尽最大可能为同学们提供心理支持与陪伴。“中传有我”建言献策平台上,接诉即办,实时回应师生反映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全力做好服务保障。自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启动以来,教育部党组、北京市委、朝阳区政府、三间房乡、高碑店街道政府及疾控部门第一时间入校,协同学校会商处置,迅速帮助安排核酸、转运、环境消杀、生活保障等工作。发挥校地协同力量,在属地、社区及疾控人员的大力帮助下,与社区工作者共同安排在校师生用餐配送工作,全力确保师生生活保障到位。
接下来,该校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疫情防控与安全稳定“双底线”原则,本着“有情、有义、有方法、有原则”的抗疫理念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师生的思想引导、教育教学、物资保障等工作。学校也将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及时调整工作安排,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牛伟坤 实习记者 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