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综艺败也综艺

坚守磨砺演技的初心,也许才是演员最能长久的生存之路。

近日,知名演员黄磊一家频频登上热搜。先是黄磊的女儿黄多多,开设读书公众号,领读过程中错字连篇,引网友群嘲“母语非中文”;后是娱乐圈考古段子手扒出其妻孙莉早前的一段跳舞视频,本人沉浸其中,舞姿甚为尴尬,又被评“既灵活又笨拙”;人们对黄磊演技的讨论,近一段时间也一直很热烈。有的认为,曾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黄老师出演过《夜半歌声》《橘子红了》《人间四月天》,是很多观众眼中的“白月光”。有的则拿今年的开年“顶配剧”《县委大院》说事儿。该剧老戏骨云集,播出后却反响平平。弹幕上,不少观众坦言自己跳戏的原因——看惯了黄磊在综艺里做饭,就算在剧里他将角色诠释得到位,但总感觉像是《向往的生活》播出了一期新节目。

近年来,演员频上综艺而遭反噬的现象时有发生。曾凭借电视剧《潜伏》先后获得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1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最佳男演员奖的孙红雷,因综艺《极限挑战》中直率逗趣的表现一时间收获大批粉丝,然而观众对其后续在电视剧《扫黑风暴》中的表演却并不买账,认为太过出戏,难以沉浸剧情。无独有偶,“奔跑队长”邓超主演的新片《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春节档遇冷,不少粉丝甚至喊话邓超“少上综艺,多去演戏”。

不可否认,上述优秀演员演技出众。他们有一定专业能力来呈现一场“精致”的表演,但“精致”表演远远不足以创造出精彩角色。演员的职责在于塑造人、诠释人。好的表演有代入感,可以带领观众借由演员的表演去触达更为多样的人生。然而,综艺节目一味展现个人魅力,固化了演员本身的人设,也让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为观众所熟知。在爆款综艺节目的催化下,观众习惯了演员的“综艺感”,一些本能的、个性化的反应,在观众心里被“存储”。这就陷入了一个喧宾夺主的尴尬境地——演员纵有再精妙的演技,也无法完全改变那些自身肌肉记忆带来的潜意识反应,这种反应一旦被观众捕捉,便会顺理成章地进入早已熟悉的预设轨道,在存储的认知里对号入座。那么,不论他如何去表达诠释,都有综艺的既视感,会让观众出戏。

不难看出,频繁上综艺会把自己的演员路走窄。难道他们真不知道这种后果吗?恐怕不是。导演张艺谋曾多次公开表示不希望演员尤其是有一定代表作的知名演员频繁参与综艺;演员郝蕾也在采访中提到,演员不能用综艺、直播带货等方式去伤害这个职业最根本的东西,否则演戏的时候,观众就会想起演员卖的某某产品、在综艺里的形象,不会再信任扮演的角色了。

珠玉在前,答案呼之欲出。为何演员们依然对综艺趋之若鹜呢?原因有二:短期内的高额报酬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隐忧。相较于艰苦的电视剧拍摄而言,综艺录制有“快”优势,即拍摄快、上手快、回报快。每集综艺节目的录制周期大概在2至4天左右,演员们即使在电视剧拍摄间隙也可见缝插针进行录制,综艺脚本往往以演员个人形象的展示为主,无需理解记忆长篇大段的故事情节,后续投入制作一到两个月即可播出。演员仅用几天时间便可快速捞金、赚足眼球,可谓名利双收。

归根究底,综艺对演员而言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但如何因时因势取舍综艺与演戏却值得深思。时刻将观众的期待铭记于心,坚守磨砺演技的初心,也许才是演员最能长久的生存之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