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七届中国影视学术论坛的主题论坛上,6位著名学者和业界名家围绕“新时代 新使命:中国影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题,从不同专业领域、层面作了精彩演讲。今日特别推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高长力司长主题论坛演讲全文,以飨读者。
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出访归来的几个问题
去年我讲述了关于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冷思考和真问题,并留下一些关键问题供大家探讨。一年过去了,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的进展情况。PPT中红色部分表示需要持续关注和推动的,黑色部分则是已经基本解决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谈谈已经取得的进展。在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的区别方面,我呼吁了多年,已得到广泛认可。温暖现实主义的理念也已普遍被接受。经纪人相关的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已开课,首本教材即将出版。电视剧史的研究也在推进中,预计明年完成,将形成首部中国电视剧史一书。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一针见血的文艺评论,目前的文艺评论吹捧式的多,专业的批评少,我希望学术界和评论界能恢复专业批评的力量,刚刚发布了《中国电视》“新锐作者计划”,也期望年轻的理论家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刻的评论。此外,关于传统媒体战略转型这一重大问题,我们还需长期关注和研究。此外,需要学界继续对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和文艺创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选题思路。
最近,我从欧洲访问归来,再次引发了一些思考。中国是全球广电视听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其实在电视剧领域我们恐怕可以称得上唯一,我国电视剧年产量居全球之首,即便近年来有所下降,年产400余部、上万集的规模远超任何其他国家。
回顾上次年会以来一年的电视剧作品,涵盖了多个方面重大主题。
首先是重大革命题材。去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有三部剧表现了毛泽东从青年学生成长为革命领袖的历程,包括《鲲鹏击浪》、《问苍茫》和《浴血荣光》。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走向大西南》表现了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建设大西南的过程,包括一万多青年学生青春热血奉献故事。近日热播的《上甘岭》也是抗美援朝题材的重要作品。
重大现实题材方面,作品层出不穷。例如《繁花》《我的阿勒泰》以及近期热播的《山花烂漫时》,后者以9.4的高分成为近年评分最高的电视剧。此外,《日光之城》和《大海道》两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今西藏和新疆人民的生活状态,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的西藏和新疆,有力回击了西方对我的抹黑。《幸福草》也是一部备受关注的作品,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公开提到的《山海情》中的林教授把菌草技术推广到非洲的故事。此外,《欢迎来到麦乐村》作为中非媒体合作和民间外交的典型案例,也在“一带一路”论坛上被广泛讨论。
在重大历史题材方面,近年来我们推动历史正剧创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清明上河图密码》已经摄制完成即将播出,《太平年》讲述北宋时期吴越国回归的故事,目前正处于拍摄中。同时,“千古风流人物”系列中的《苏东坡》和《阳明传》等也在创作之中,历史剧将逐渐迎来繁荣景象。
对于重大未来题材,我提出了这个新概念,主要指向科幻题材。《三体》即将在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播出,后续还有《太阳系公民》《苍穹以北》等作品在筹备中。这些剧目展示了中国电视剧在科幻题材上的创作潜力,为未来的电视剧创作开辟了新方向。
第一个问题就是,尽管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但国产电视剧的海外销售和传播能力较弱。目前,中国在全球电视剧贸易市场中的排名仅位于第六或第七位,前面除了美国和英国等大国外,还有韩国、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比如土耳其,尽管每年仅生产一百多部电视剧,产量远低于我们,但其作品对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如何让中国电视剧“走出去”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怎样才能使中国电视剧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呢?目前,我们在海外销售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最近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会议上,我了解到他们正在组建若干个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因为每当我们电视剧进入一个国家时,都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观众需求。例如,许多电视剧翻译成阿拉伯语推广到阿拉伯地区后,反馈表示这些译作采用的是“阿拉伯普通话”,而每个阿拉伯国家的语言各具特色,观众希望译作能符合当地的方言需求。这样的细节正是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因此,电视剧“走出去”需要更多细致的研究。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创作出精品。前不久,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盛大举行,现场观众反响热烈。智锋老师和我都参与了重温经典论坛。我提出,我们应当“勿忘人民、勿忘经典、勿忘情怀”。所谓“勿忘人民”,即我们不应忽视中老年观众的需求,尽管他们对广告吸引力不大,但仍有观看需求。欧洲调研时我们发现,当地各国特别重视广播电视公益性。“勿忘经典”是指经典作品不仅能唤起观众的时代集体记忆,对创作者也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前几天的一个座谈会上有位作家提到,每当灵感枯竭时,一种方式是独自旅行,另一种是重温经典。至于“勿忘情怀”,指的是频道的纯公益性质,没有商业广告。我作为内容组组长,亲自争取到了部分版权,我在现场说“为了重温经典,我愿意继续做一个卑微的乞丐”,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总结精品创作的规律,我们归纳出一个“九宫格”模式,涵盖三个层次。首先,精品的三个重要标准包括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其次,创作精品的三大重要环节是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最后,精品创作的核心资源包括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和好的演员。这些经验是我近年来不断摸索的心得体会。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电视何时消亡”这个伪命题,就是如何实现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这一问题是我们此次出访中提出的首要问题,也引发了广泛讨论。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对方表示这是一个价值百万的问题,但他们的回答并未达到我们的预期。欧洲的电视体制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那些国有电视台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和收视费维持运营。在法国,国家电视台80%的收入来自收视费,尽管在2022年为竞选承诺马克龙取消了收视费,但政府每年仍会提供专项拨款。在塞尔维亚,收视费始终从电费中直接扣除每月三欧元,用以维持国家电视台的运行。但商业电视机构的状况就不同了,他们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比如,我们在法国访问了一家整合多种电视服务的平台Canal+,我建议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这个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总入口,观众只需购买一个收费套餐,便可在大屏和小屏上观看各种类型的内容,包括IPTV、OTT、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地面数字电视,以及移动端3-5G的相关节目。这个平台甚至整合了苹果等主流平台的优质内容,但并不包括Netflix,因为在国际市场上,它与Netflix是竞争对手。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我们的媒体转型不应仅局限于湖南广电模式,即传统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的“双轮驱动”,应探索更多种模式的可能性,模式的设计要考虑区域性、阶段性和公益性。
自去年以来,总局启动了“双治理”行动,针对“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这两个问题进行治理,一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观众看电视难、看电视烦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尤其是开机即可直接进入央视一套,使中老年观众重拾观看电视的习惯。我们电视剧司牵头负责内容组的工作,主要理念是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最近发布的《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中,提出了21条措施,核心理念是坚持“好作品进入好平台、好时段”,只要是优秀作品,我们就在各平台大力推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鼓励优秀的网络视听作品在电视大屏播出,目前已有不少网络剧和网络电影在电视上获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
第四个问题是如何实现超高清端到端全链条服务?未来电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觉得超高清电视可能是未来电视形态。明年我们将启动十多个超高清频道,几乎所有主要卫视都将同步超高清播出。电视剧是超高清频道节目中最主要的内容,目前我们在努力动员部署即将开机的电视剧必须以超高清格式拍摄呈现。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十周年,讲话中提出的诸多重要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和落实。如,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是否真正落实了这一指导思想?如何将其贯彻在创作中?最近的一次座谈会邀请了一位“快递诗人”发言,赢得了热烈掌声,使我们关注到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推荐大家去阅读《延河》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新媒体时代和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研究,如何回应新时代新文艺现象和新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