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琛,一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的媒界狂人,于7月13日深夜在朋友圈宣布告别服务了7年半时间的深圳晚报社。周智琛并未透露他的下一站,此前,他相继担任过深圳晚报社常务副总编辑、总经理、首席创意官,深圳喜马拉雅首席执行官等职。
全媒派向多方求证获悉,周智琛于7月15日正式加盟财新传媒,新身份为财新传媒副总裁,兼财新在线总经理。
周智琛告别《深圳晚报》的朋友圈。
作为中国80后媒体人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从当初策划全网刷屏的爆款头版,到布局媒体融合创意产业生态,再到带领报社经营团队创下15年来营收新高,过去7年半时间里,周智琛在深圳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媒体融合成绩单。
在今年初周智琛发表的《关于2021传媒业的20大预判》一文中,他呼吁“我们不仅要以现在进行时态的果敢和果决呼应必要的判断,更要以未来进行时态的视野和雄心追逐无以伦比的梦想。”
终于,骄傲放纵地热爱着传媒事业的周智琛,再一次带着梦想阔步展航。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带大家一起走近这位资深媒体人。告别报纸后,他在中国传媒业的奇幻之旅仍在继续。
周智琛近照
偏执与困惑——差点被开除的中文系才子
熟悉周智琛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是一个相当骄傲的人,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其本人曾坦言:“骄傲是我的天性,我会一直骄傲下去,但我不会忘记反省和修补。始终保持感恩之心和向上精神,关键的时候头脑要清醒,这样就可以了。”
1999年,周智琛考入华侨大学中文系,一进大学,怀揣一番大志的他就在文学等方面表现出众,大一时发表小说、诗歌、剧本、文学评论等,并时常在各大媒体上评论时事,获得了“中文系才子”的美誉。
有才情的人往往会有些“神经质”,周智琛也有。
敏感、紧促、“神经质”的周智琛,在大学里始终有一种游离感。他咋咋呼呼,成为在学生社团事务方面“屡屡失败的人”;他渴望爱情,差点让迷离无望的恋爱“损坏脑子”;他厌倦功课,从不查看课程表也很少去上课,以至于在大二的时候被学校降级试读……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到学校来的父亲被告知,如果他的儿子再这样将被开除。
“当年我的偏执和放纵是可悲的”,后来在《花城》杂志发表了一篇回忆大学时光的长文,周智琛这样定义学生时代的自己。他总结当时许多大学生之所以“任性沉沦”的原因在于,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三个困惑”,即“理想的困惑,知识的困惑,品性的困惑”。
此后的大学生活里,周智琛毫无悬念地成了一名不好不坏的学生,磕磕绊绊地毕业了。不少同学和老师为此感到惊讶:“周智琛也能毕业啊”。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在他们眼中邪性、乖张、连省都没有出过的愣头青竟在大四那年,背着一个蛇皮袋,只身从泉州跑到广州参加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年一度的校招考试。
不出所料,周智琛连参加笔试的资格都没有获得。那是21世纪初,湿漉漉、冷凄凄的广州街头,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忿忿地徘徊在南方报业的围墙外。
但邪性的人认死理,从那时起,他决心哪怕当一名实习记者也要进南方报业。大学毕业,在福建一家媒体短暂逗留后,赶上南方日报社于同年11月筹建珠三角新闻中心的时机,周智琛如愿以偿,抓住了报业黄金时代的尾巴,进入了这家中国当时最知名的报业集团之一。
毕业后的周智琛一扫学生时代的混沌,像疯子一样投入到新闻工作中,短短4年内,就在海内外媒体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广东新闻奖、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奖、中南地区省级党报好新闻奖等,出版专著,还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一颗报业新星开始放出光芒。
锋芒毕露——中国最年轻总编辑的诞生
在南方报业,凭借着强劲的笔力和勤勉的自觉心,周智琛很快就成为了一匹黑马,成为《南方日报》出稿量最大、得到好稿奖最多的记者之一,还开设了个人专栏“一语成琛”。
2004年8月底,作为一个刚从大学毕业一年左右的新秀,周智琛被破格提拔为南方报业集团东莞办事处副主任。一年半之后,“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机遇再次降临在周智琛身上:2006年3月15日,年仅26周岁的周智琛被广东省东莞市破格委任为东莞日报社执行总编辑。
这一任命当时在报业引起巨大反响。一个地级市正襟危坐的市委机关报,迎来了一个年仅26岁的总编辑,让人啧啧称奇。很多人预言,这个单枪匹马上任、编辑经验尚浅的“小年轻”指定会在竞争激烈的东莞报业市场碰一鼻子灰。
不过,“一鼻子灰”对周智琛来说根本不叫个事儿。他对于当时中国地市级报业的状态颇为不满,忿忿地指出了“小富即安,自甘落后”的顽症。
上任后,周智琛立马着手带领团队对东莞日报进行了多轮改革、改版,并高调提出“本土就是主流”“党报的心、都市报的身”等办报理念,使《东莞日报》既保持了机关报的品质,又充分引入都市报的办报理念和机制,创造了一种新型党报办报模式。
改版后的《东莞日报》不仅首创了党报头版导读化,本地的言论版块也独树一帜,舆论监督的比重和力度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青年时期的周智琛
2008年,周智琛再次临危受命,在金融危机和激烈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带领着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团队,开始了在《东莞时报》的创业冒险之旅。
这段奇迹般的经历,可以简单地概括如下:不到三年时间,他从一介学生成长为东莞日报社执行总编辑;不到两年时间,他让《东莞日报》华丽蝶变,而后接下《东莞时报》的重任,并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带领新生的《东莞时报》成为东莞零售量最大、本土信息量最大的报纸。
此后,周智琛转战云南,31岁出任都市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报社社长。
在云南,他依然肆意改革,居然拉着全体员工跑到讲武堂操场开改革动员大会,当时的背景版上打着“重新定义云南报纸”。他对这份在云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进行多次改版,更新推出了飘逸动感的报头,提出了“让生活更有意思”的品牌口号,将报纸杂志化推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创办了至今影响广泛的《奔流杂志》。
2014年元旦后,周智琛重回广东,来到全国最具有活力的城市之一——深圳,相继担任深圳晚报社常务副总编辑、深圳晚报社总经理等职。
梦想是最伟大的爆款——魔法师的传媒观
周智琛进入深圳晚报时,正值国内乃至全球报业深化转型的关键节点。
“纸媒式微”开始高频出现在学者的论文里,每年关停并转的报纸数量持续增加,智能手机赋能的移动应用取得飞速发展。在国内,媒体融合成为一道必答题;在海外,头部报纸在付费墙模式中尝到甜头;而两者面临的共同危机是,传统广告营收持续下滑。
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式去做报纸广告,是周智琛给当时的深圳晚报带来的解题方案之一。
此后几年,从这份知名晚报的编辑部里,诞生了众多爆款广告,仅2016年,深晚就通过头版广告为社交媒体输送了“不懂体”“低调体”等多个热门话题。周智琛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深圳晚报的梦想之一就是把头版广告做成移动APP的“开屏广告”。很快,这份报纸开始被人称为“中国最具互联网长相”的报纸,周智琛“传媒魔法师”的名号也越来越响亮。
《深圳晚报》的“不懂体”头版广告。
报纸头版之外,周智琛相继牵头打造深圳ZAKER、深圳网易、深圳喜马拉雅等融媒体平台,又开辟了深晚影业、深晚设计事务所、深晚演艺、深晚音频、深晚展览等产品线矩阵,这些都成为了这份报纸的爆款承载器。2021年,由周智琛担任制片人的电影《工夫》在B站播映引起热烈反响,即是深晚不断创新的典型样本。
用周智琛自己的话来总结,“梦想是最伟大的爆款”,而梦想和爆款背后的核心则是两个字——创意。
图片来源:视频号@周智琛
很多个早上,同事们会在单位楼道里碰到油头垢面、两眼放光的周智琛。他常常工作学习到很晚,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衣而睡。大家都知道周智琛满脑子都是“鬼点子”,但“创意来源于灵感”其实是个假说,可行的创意皆来自于高度的自律与深度的实践。
而“首席创意官”周智琛的创意传媒观,则集中展现在他的文字里。自2017年末起,作为一个对未来充满好奇心的媒体人,周智琛每年都会如期发表关于传媒业的新年预判,关注成功和胜利,注目失意和教训,消解压力和紧张,预测机遇和风向,成为业界年度刷屏热文。
在这些预判中,关于创意型传媒的论述占了不小的篇幅。在最新的《关于2021传媒业的20大预判》中,周智琛第一次对创意型传媒做了定义:“创意型传媒是一种精准定位,是一种品质坚持,是一种心智占有,其根本特征是‘为解决疑难杂症而存在’;它不困于流量而创造更大声量,不限于内容而可以无限扩容,不囿于一界而总在连接跨界。”
从深晚到财新——追光者的新旅程
7年前,周智琛刚到《深圳晚报》时,国内媒体行业的付费模式方兴未艾;7年后,国内的数字订阅仍处在1.0阶段,但斑驳星光中,已有媒体开始璀璨。
财新,是国内在付费墙建设方面走得最远的媒体之一。2009年12月,财新传媒成立伊始即开始数字化布局,上线财新网,并发行《财新周刊》(原《新世纪》周刊)、《中国改革》月刊,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新闻内容。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财新在产品融合方面不断尝试,逐步将《财新周刊》、财新网、财新App形成统一的财经新闻平台,打通了连接纸上、网上、手上的内容链路。在新闻业务之外,财新于2015年推出财新智库,发展财经数据资讯。2016年,英文移动客户端Caixin及升级版英文网站caixinglobal.com推出,财新已经逐渐形成以“新闻+数据”为两翼的全媒体业务平台。
2017年11月6日,财新启动财经内容全面收费。到今天,财新的付费模式已趋于成熟并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据国际期刊联盟(FIPP)《2020Q全球数字订阅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财新的付费订阅用户突破51万,名列全球第10位,是唯一上榜的中文媒体。
结合这些背景,财新传媒与周智琛的这次“双向奔赴”的确值得期待。
而回过头来再看,无论是总编辑、社长、总经理还是副总裁,无论是媒体人、策划人、策展人、主持人、填词人还是写作者,屡屡创造奇迹的周智琛,身上背负了很多很多的“定义”。
主持活动中的周智琛
但他说,相较于“被定义”,更喜欢“我定义”。
其实,最近两年,这位雷厉风行的媒体老总,过得特别像个学生,例如,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攻读管理学硕士、每天四五点出门运动、搞自己喜欢的创作。这两年,这位拥有多重社会身份的职业人,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追光者。“追着光,靠近光,才能成为光。”7年前,深晚照了进来,而财新,大概就是如今照进他职业生涯里的又一道光。
周智琛参加马拉松的剪影。图片来源:视频号@周智琛
话说回来,自2003年进入媒体行业以来,这还是周智琛第一次离开报纸领域。2014年的时候,也就是刚去深晚那年,《中国传媒科技》杂志曾问他:“10年后,你还会在做纸媒么?”
周智琛是这么回答的:“相较于畅想未来,我更喜欢把握当下。十年后太远,我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