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奔赴新锐“中厂”

一场年轻人与先进生产力的双向奔赴。

年轻人正在争相奔赴中厂。

“在这里工作越久越发现,这里真的很适合年轻人。”毕业后的毛明亮进入了一家中厂,这里聚集了许多年轻人,不仅工作氛围十分有活力,团队沟通也十分高效。毛明亮直言,进入这里正是看中了工作氛围和公司潜力。

毛明亮的选择并非个例。中厂,最近互联网就业环境中大热的话题,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名义,似乎指的是那些在快速发展、品牌力强的互联网企业。

年轻人们开始疯狂迷恋中厂。诸如喜马拉雅、哈啰、蕉内、认养一头牛等新锐公司,即便没有大厂如此庞大的规模和体量,但在各大细分赛道领先的行业地位、高速发展的潜力,以及内部能获得深入参与感的工作体验、扁平高效的工作机制,尤其成了年轻人眼中的香饽饽。

尽管所涉行业不同,这些新锐公司无一例外,都在竞争激烈的存量市场中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他们组织平、决策快、作战迅猛,在这种过程中也营造了不同的工作氛围,对于追求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崇尚直接、扁平的新职场人,颇具吸引力。

01 受欢迎的秘密

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陈茜,加入了当红品牌蕉内。在她看来,这里不仅有朝气,而且更有人情味,团队人数比不上大厂,但新人也能深入参与项目的运行,并且能够了解到项目的全貌,从中去思考、学习他人的经验。“这里不会让你感觉是螺丝钉,福利待遇也都不差。我发现虽然大厂吸引人,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2016年创立的蕉内,2017年上线首款产品,之后连续四年年销售额增速超100%;2020年底,公司估值高达25亿元,一跃成为国内近十年来估值最高的内衣品牌。它也成为企业管理、商业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板,更成了很多新职场人的首选“东家”之一。

在陈茜看来,蕉内能在竞争中突围而出,不是某一方面的领先,而是从企划、设计、工艺、生产,到供应链、营销、销售,各环节的精密协同共同促成。在其中最吸引她的是团队的协作氛围,这是保持敏捷的组织力和创新力的根本。

2021年,蕉内“凉皮防晒”产品线的负责人在钉钉文档里搭建了一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从商品企划、设计跟进、工艺确认、开发跟单、到大货跟单,各环节的流程和协作都被透明呈现,过程整整贯穿了6个月。

陈茜感受到同事们习惯于用钉钉文档协作,这也是蕉内在营造一种上下文明确、条理清晰、付出透明的异步协作,颇受公司年轻人喜爱。

对于追求直接、公平的年轻职场人而言,最讨厌的大公司病一般有三个特点:决策机制太长,沟通不畅;内部出现官僚,抢功劳而不愿意付出;开始追求稳定,扼杀创新性。

而用一张张钉钉表格来推进项目,所有的信息公开透明地呈现给项目中的所有成员,不用去找人聊天、打电话。只需要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即便是在凌晨时分,也可以第一时间共享工作进度或上传工作资料。

她直言:“需要协作的事项,只需要‘@’一下,这条任务就会出现在同事的对话框里。”

这个功能十分适合追求团队和个人效率最大化的组织,同事们能够快速上线,围绕上下文解决掉这个问题,避免了在反复同步信息中的时间消耗,而无意义的时间消耗往往正是影响工作效率的最大杀手。

02 藏在生产力工具里

对于这些生长于互联网红利时代的新锐玩家们,在成长之路上也面临着产业趋势和市场竞争的快速变化,这对新锐公司们来说是个共同的课题。每一家高速发展过的企业,都有自己独到的管理理念,但如何理念的持续性和实质落地,依然是难题。幸运的是,他们都找到了事半功倍的诀窍,秘密其实就藏在“运用工具把理念落地”的思维方式里。

在毛明亮看来,喜马拉雅受人喜爱的原因便在于团队内部生产力十分高效。当前,喜马拉雅的内容库中累积了101个品类的3.4亿条音频内容,并拥有2.68亿月活跃用户和1351万UGC创作者。

这意味着,喜马拉雅不只是家企业的组织体系,更是一整个生态内容体系。如此庞大的内容,在其它公司很可能是一件令人焦头烂额的事情,而喜马拉雅十分善于利用协同工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作业方式。

在制作热播剧时,内容制作部门会汇总从策划、制作到上线,包括IP 选择、主题内容、音频材料、作者信息、版权信息、专题文案等环节中,不同部门提供的信息。以往需要一周时间制作的专题,当下只需2-3天。

后续推广需要申请资源位时,运营可以直接在钉钉文档中提交申请部门、专题类型、上线时间、销售目标等信息,方便管理资源位的部门收集并能同步收到排期和上线的资源位。

即便需要版权、商务、市场等多方团队的合作,大家会直接到钉钉文档的知识库中按不同职能汇总文档材料、项目进程、数据报告,这样方便整个项目里的伙伴实时查看。

虽然业务的高速增长使得喜马拉雅扩充了十多条产品线,但管理过程没有因此臃肿。团队们会到钉钉文档和知识库汇总和沉淀团队的周报、月报、以及年度总结规划,还能在里面收到主管的周报和月报,并随时共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年轻人们投入的中厂各不相同,涉及各行各业,而能获得年轻人喜爱的背后,皆是这些企业通过发挥先进生产力,使年轻人的个人价值及团队的整体价值得以用在关键之处。

03 将一个人的智慧变成多数人的工作方式

“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这是深挖中厂逻辑可以很轻易发现的第二个共性。快速发展的公司不会将年轻人视作小白,没有过去新人入职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的实习期,也不用先“打下手”几个月才能干活,这对新职场人来说,是尊重。他们将每一个新成员视作伙伴,视作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需要“带”的新人。

当然,这背后也有一套集合众人之智慧的方式与工具,来支撑长期竞争力的打造。

微软在2000年前后有一个业界推崇的管理体系,后来也被国内外各类公司所借鉴,就是“知识库”系统。他的核心目的,就是在技术工程师面临千奇百怪的操作系统难题,甚至是从没听过的问题时,快速去解决。工程师一边接电话,一边查知识库,80%的问题,症状、原因、解决方法,早就清清楚楚地写在知识库里。

在蕉内,每条产品线的生命周期管理都涉及多个部门一起协同。为了方便各个部门快速找到信息,产品线的负责人会在知识库中搭建起文件夹,把计划、设计、进度等碎片化的项目资料都沉淀在一起。

将流动琐碎的细节信息沉淀成一体不仅能降低团队之间对接的门槛,方便信息交换与共享,在决策时还能提供合理的依据。

现在,蕉内把各部门的知识汇集成30多个知识库。每个团队把项目的规范、流程、设计文件等材料,在知识库里建立起一个个SOP(标准作业程序),每一个员工打开知识库,项目目标、作业规范、流程、路径等前因后果一清二楚。

生在互联网繁荣时代的新锐公司们,拥有追求透明化、公开化的年轻态度,因为他们深知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而认养一头牛的PMO团队不仅在团队内部打造效率,也在推动其他团队共同提高效率。为了提高跨12个部门协同的效率,PMO直接在钉钉上搭建了一个项目的知识库,他们把项目的立项准备、启动、实施、开发直至上线准备的所有环节,都搬到了知识库里,用一种在线协作的方式,去加快这种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为决策提供支持。

俗话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一个知识库的搭建关注的不只是单个团队内部的效率,更是集合了整个大集体的智慧,并能将高效的思维模式融入每一个工作流程。

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

智慧往往是一个人的天赋,但这些新锐公司的特点,就是挖掘并利用钉钉文档这样的新生产力工具,将一个人的天赋,变成了多数人的工作方式与智慧。

04 将人才的成长交给工具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随着新锐公司的高速发展,聚光灯会自然汇聚在这些公司身上。另一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期待加入进来,成为这些高潜力团队的一份子。

对这些公司来讲,业务的高速扩张,也需要更多人才的加入,但这个过程往往会出现一个共通的问题,如何保持团队一贯的敏捷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而不拉低团队协作的质量,是这些更懂年轻人的公司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无论是有30多个知识库的蕉内,团队已拥有2000多人的认养一头牛,还是随着产品线扩充至十几条,员工数量一年之内翻了将近四倍的喜马拉雅,都选择将新员工入职培训资料、项目资料汇总成知识库中。而对更长期的职场成长,怎么保持上下同频、方向一致,是另一项难题。

一些企业的做法是通过公司文化会议,来保持基层和高层的频繁信息互动。比如一年一度的“企业开放日”,通过收集一线员工的信息,然后给出反馈,能够尽可能降低决策成本。

但组织一场这样的会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筹备周期长、组织成本高、人员调度复杂,在很多公司里,很容易异变成一场预先彩排好的“内部商业发布会”。

在哈啰,这种活动却很高频。他们把会议搬到了线上,公司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将突然闪现的想法、创意以及疑问,随手敲到一篇钉钉文档里,每过一段时间,各团队的负责人们会汇聚在线上,就着文档中的一个个问题,轮流发言,进行头脑风暴与答疑。

这种过程中也不需要安排专人记录、汇总,会议发起人在钉钉中打开闪记云录制,配合语音转文字,结束后一份视频+音频+文字的速记就会推送过来,可以以关键词搜索进行追溯和回顾。

这种简单而敏捷的方式,成为团队内部的一种文化,代替传统的传帮带,去完成人才梯队的建设。

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曾在《黑客与画家》一书中,提到:做大事的方法,就是看准一件小事,然后把它越做越大。

智慧的集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些新锐公司们之所以能在各行各业树立起思想标杆,并深受年轻人们喜爱,离不开善于利用工具,把各自行业里摸不着的经营理念,转变成可复用的工作方式。

因此,与其说是新锐公司在涌向钉钉,不如说是他们在不约而同选择借助新的生产力工具,保持团队敏捷的协作机制和快速的市场反应,提升竞争力。这些故事,只是生长在互联网变革大潮中新锐公司们的缩影,背后是这些弄潮儿们在时代和成长进程中的自我革新。

Z世代00后涌向新锐“中厂”,这是一场年轻人与先进生产力的双向奔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