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腾讯孙姓总监制毒贩毒多年被判刑”的传言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传言还附上今年8月份深圳中院提起公诉的公告。[企鹅生态]点进去看了下,发现各种说法传得有模有样,甚至称该员工“化学专业出身并制毒、贩毒超10年”、“被判死刑,要吃枪子”等等,感觉比电视剧的情节还要夸张。
一系列传闻确实是让[企鹅生态]吓了一跳,笔者向腾讯内部跟这位孙姓员工同部门的几位同事以及HR了解了下事件缘由,初步确认了这个事件的真实情况——这一事件实际上与传言大相径庭。
首先,传言中的孙某本身确实是腾讯前员工,孙某本身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并以交互设计技能进入腾讯,与传言中的“化学专业出身并制毒多年”“死刑,要吃枪子”相去甚远。
据[企鹅生态]了解,孙某罹患抑郁症并有医院开具的证明,本人也展开治疗并了解到一款国外药品“阿德拉”对治疗抑郁症效果很好,但该药品只在海外合法销售,因此委托朋友代购一瓶“阿德拉”药品。
问题就出在这一瓶药品上,代购过程中卖家将药中的有效成分“苯丙胺”替换成“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即俗称中的“冰毒”,两种成分在作用上可以相互替代,而我国明确禁止将“甲基苯丙胺”用于医学治疗上。
由于涉及毒品成分,检方依法,以走私毒品的名义对该名员工批捕。孙某在检察机关的药检中,没有查出吸食毒品,且只买了一瓶药,基本认定药物是其本人治疗抑郁症使用。
被商家坑了的病人实际并不只有孙某一人,该卖家又把相关药品卖给他人也有被查获。检察机关对药品进行检测后发现,该员工所购买的药品冰毒成分含量很低,只为1%,基本不能作为毒品使用。目前卖家尚未抓获,调换药品成分的原因也暂不可知。
国内今年此前也有过关于代购“阿德拉”药物,但因其中含有的“甲基苯丙胺”成分被批捕但免于起诉的案例。辩护律师何天云在知乎上记述了相关事实。
在知乎上记录的这个案件详情中可以看到,当事人同样是患有抑郁症,并且同样通过代购购买了“阿德拉”这款药物,但当事人在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也遭遇到了“药品成分被调换”的情况。经过律师和检方的沟通,最终相关部门认为当事人有毒品犯罪故意的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比上述案件来看,孙某虽是假药受害人,但客观情况确实为查获药品中有毒品成分,因此形成了有事实证据的犯罪嫌疑。目前孙某的律师已经多次反馈,表示这个案件确实存在争议,并已经沟通上诉,当前案件还在审理中。
在谣言最广泛传播的脉脉社区,孙某在腾讯的前同事也公开发文辟谣,有与孙某同部门的同事也跟[企鹅生态]确认了以下辟谣的内容属实:
孙某案件目前并未审理结束,但可以确认的是,传言中称“已判重刑”、“判处死刑”等说法完全是恶意传谣。其实,出于孙某已并不在职的原因,且不影响司法判决的考虑,腾讯方面不方便对这个事情作公开回应。限于自身专业范畴,[企鹅生态]在这里也不好说更多,司法机关如何判决我们将继续关注。
多说几句,孙某案件也与今年引起广泛社会讨论的“为治孩子罕见癫痫,四位母亲被认定贩毒但免诉”等案件有相似之处。同样是病人为自救代购海外药物,却因药物中的不明成分而出现违法事实。
这个案例的出现,更加是引发了外界的同情。母亲为自己孩子的病痛到处奔走寻找良方,却因为遭遇到了无良卖方而不慎触碰法律红线。这样的事情本身已经令人扼腕。没想到同样的事情出现在一个大厂的员工上,外界的风向就变成了各种捕风捉影的无厘头谣言。互联网社区上的这种现状本身已经足够发人深省。
实际上,身患病症这个事情,所有人都不希望遇上。而在遭遇到病症之后,孙某没有消极对待,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本身已经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虽然目前他因为购药不慎,客观上出现了违法的状况,但在事情真相没有进一步公开之前,仅仅就着相关部门的一两句公告就脑补出这么多的戏并且传出各色谣言,这种行为实在要不得。
至少就目前[企鹅生态]了解到的事实看,孙某积极治疗自身抑郁症却违法的遭遇,本应同样引发社会同情,但如今却陷入谣言中。不管孙某这起事件后续的走向怎么样,从当下各种不实谣言的散布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下匿名社区之中的一种魔幻现象。在没有知道真实情况的前提下,编排并散布谣言的行为无论如何不应被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