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去年年初那轮大规模引入知识内容的行动,B站正发起新一轮知识运动。这次给B站打头阵的,是一个尖刀部队。
“B站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纪录片消费平台。”近日,B站在上海办了首届纪录片发布会,发布了包括《人生一串3》《但是还有书籍2》等作品。在现场,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公布了这个小目标。
字母榜观察到,B站主页顶部的推荐区也新出现了“纪录片”频道,点击进入该频道,页面先后展示了B站纪录片发布会直播、宣传片以及推荐的纪录片,看上去更像一个专题页面,不过这依然不影响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B站正押注纪录片。
视频平台做纪录片并不新鲜,纪录片本就是长视频的重要内容分类,2017年,优爱腾陆续设立纪录片频道或成立纪录片工作室。B站在纪录片领域的动作更早,2016年,便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走红,近年,B站也自制了《人生一串》、《但是还有书籍》《在武汉》等纪录片。
但在当下这个时间点,蕴含天文地理,人文美食等知识的纪录片对B站的意义又稍显不同。它不仅是B站长视频布局的一环,更是B站在泛知识领域准备打出的王牌。
下面两条B站官方公布的数据和高管表态可以结合着看:
截止2021年6月,B站知识内容在PUGV视频总播放量中,占比达到了49%,其中科学科普类内容同比增长达到了1994%。
年初财报会上,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提出2023年MAU达到4亿的小目标,增长策略是,在内容质量上,占领更多品类、质量、价值高地。
前者证明了B站走知识路线的正确性,后者意味着B站要打造更多兼具质量和价值的精品化内容,而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纪录片正是这道“B答题”的最优解。
A
每隔一段时间,豆瓣、知乎等社区平台便会出现类似的帖子,“求推荐纪录片”、“分享高分纪录片”、“50部必看纪录片”。
据201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统计,90后和00后已经成为当前纪录片的主要受众群体。
2019年底,B站联合推出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豆瓣评分9.1分,参与评分的人数为6.4万,这比今年大多数热播综艺的参评人数要高。
《但是还有书籍》的豆瓣评论区有这样两条热评,“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干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哔哩哔哩你倒是把购买链接放网页上呀,还可以给个哔哩哔哩礼品码在后浪打折,节目中重点出现的图书都可以获得折扣。”
第一条评论虽然是给纪录片的主题“书”的,但同样适用于理解为什么年轻人爱上了纪录片。长时间耗在娱乐内容后,不免会产生空虚感,包裹着视频外壳,又以知识为内核的纪录片,正成为年轻一代的观看选择,并为此付费;第二条评论证明了这一点,纪录片观众甚至于愿意为节目周边付费。
2018年Q3财报会议上,陈睿曾表示,从当季数据看,看纪录片是付费会员选择付费的重要原因。
不过,B站在纪录片上持续加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观看纪录片的用户规模非常庞大。据B站在发布会上最新公布数据来看,过去一年B站纪录片累计观看人数达到了1.3亿,累计时长超2.5亿小时。
算下来,每人每年观看纪录片2小时的用户时长并不长,B站今年二季度财报显示,B站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已达81分钟,但1.3亿观看人数并不是个小数字,对纪录片感兴趣的B站用户大有人在。
倘若B站能在纪录片内容供给端同时提高质量和数量、并增加新品类,想必用户观看时长会得到提高,毕竟比起UP主创作的日更、周更视频,纪录片的节目时长更长,且是连贯的。
以《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为例,节目每集30分钟左右,共有5集;B站此前推出的另一个大热纪录片《人生一串》第一季,同样是每集在30分钟左右,有6集。
这正是B站要推出新纪录片并扶持纪录片创作的原因。《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走红后次年,B站出品了第一部纪录片《极地》,2018年开始推出的《人生一串》系列前两季季均播放量破亿,第一季豆瓣评分8.9,第二季豆瓣评分8.6。截止今年9月,B站累计上线3000多部纪录片,出品106部纪录片。
B站在纪录片方面最新动作是,公布了今年末至2022年全年即将上线的21部纪录片,总结下来整体内容策略是,推已经大热的IP续集,以及增加新垂类内容。比如将上线《人生一串3》和《但是有书籍2》,也将推此前B站缺失的纪录片题材,如关于杂技、戏曲等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舞台上的中国》,讨论人与命运关系的《人生第二次》。
B
纪录片对B站的意义不止于短期数据,更在于顺应和推动着中文互联网从碎片娱乐内容向知识化内容发展。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上亿人在B站看纪录片?一个重要原因是,纪录片的消费人群与B站核心用户群的契合。
纪录片的主流消费人群,普遍具有高学历、高阶层、高收入的特点。年轻一代用户普遍受过良好教育,享受的物质条件较为优越,求知欲更强,这也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能在B站走红的原因,这里适合高知识含量的纪录片生长。
李旎曾经提过的另一点关于年轻人的特质同样重要,那就是对于优质内容,会自发传播和安利,成为“自来水”,UP主的二创作品会加快优质内容在社区的循环,而同时这些创作者也是纪录片作品的潜在创作者。
李旎
B站最近对纪录片的扶持计划“暗室灯计划”中就有一点与此相关,即设立“最佳UP主纪实短片”、“最具潜力青年导演”等奖项,鼓励纪录片爱好者成为纪实UP主,并扶持纪实UP主成长为纪录片创作者。
B站生态适合纪录片等知识内容传播的另一元素是弹幕文化。
美食类纪录片《人生一串》每期结尾,网友们都会刷起“老板再来一串”、“多谢款待”、“老板结账,下周还来啊”之类的弹幕B站社区氛围滋养了纪录片,社区氛围的保持同样需要纪录片这类高质量内容来维系。
马东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在看完一场有高级感的话剧形式喜剧表演后,曾玩笑称,为因前一档洒狗血式喜剧节目笑过感到羞愧。
纪录片同样是具有高级感的内容,高级感对B站这样一家强调社区氛围的产品至关重要。
李旎提出,B站内容会长期走精品化路线,“只有精品,才能突破圈层的局限,形成文化影响力;才能得到B站用户的正反馈,与B站社区产生化学反应。”
纪录片就符合精品的标准。高知识密度的纪录片,可以说是B站知识内容的代表性品类。它同时也传递出B站的内容价值观,即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精品内容。
B站在上市时就强调过,要长期坚持成为一个文化品牌。如今B站的内容调性和社区氛围逐渐向这个目标迈进。而这个过程里,持续自制出品的纪录片正是B站这个文化品牌的核心拼图。
2018年,B站曾上线一部趣味历史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当时李旎接受刺猬公社采访时曾说,如果《历史那些事》能引发年轻人对历史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去翻阅历史书籍,观看更多的优质纪录片内容,探究中国历史,那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
今年李旎又强调了这一时代趋势——Z世代正在推动互联网内容从娱乐化走向知识化。
罗翔曾被问到,怎么看B站网友将他的视频二次创作为鬼畜视频,“最初的感受是,这些视频是不是把知识娱乐化了”,但后来他发现,这些视频高浓缩地捕捉他(原视频)的精神,升华了主题,又选择契合当前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表达。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东西,但每个时代都有相同的东西。不同的东西是不同的形式,但相同的东西就是人类对普遍正义、普遍善恶这些基本词汇的认同。”罗翔说。也正因如此,以纪录片为代表的知识内容才能在B站崛起。
C
如今B站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互联网整体进入慢速增长时代,B站凭什么能维持高增速?
答案只能是内容。这也是从知乎、百度到抖音、快手都涌进知识内容赛道的原因。
陈睿在年初财报电话会曾指出,“内容平台用户增长,最终取决于平台内容质量,而优质内容的维度包括内容数量和优质内容品类的宽度。”
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我国15-35岁人口约占总人口31.92%,为4.27亿人。B站想达成4亿月活目标,需要完成在15-35岁人群的极高渗透率,并在35岁以上/15岁以下年龄层有所渗透。
B站要守住平台已有的年轻人,并吸引新一代年轻人,只能靠提供年轻人喜欢的内容,以纪录片为代表的知识内容就是其中重要品类。
根据B站公布的数据,截止今年6月,泛知识内容B站过去一年上升最快的内容品类,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科学科普内容,同比增长1994%;另外,过去一年,有1.83亿用户在B站学习,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近4.5倍。
可以说,B站得以破圈,知识区功不可没,知识内容给平台带来的长期效应仍在延续。
今年2月,22岁的B站UP主何同学,因与苹果CEO库克视频连线成为焦点人物。上个月,他制作的新一期与苹果相关的视频《我做了苹果放弃的产品》再度成为热点。
这期不到8分钟的视频,目前播放量已经1700万,当日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何同学B站账号也涨粉近百万。
未来为更多“何同学”们开启新知识大门的答案,也许就在这一部又一部的纪录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