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写“日前”误导公众,就不怕没日后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和真相是应对疫情的两把钥匙。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媒体上依然“日前”体、“近日”体到处都是,实在辣眼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和真相是应对疫情的两把钥匙。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媒体上依然“日前”体、“近日”体到处都是,实在辣眼睛。

为什么辣呢?

因为除了这两个模糊字眼外,你根本找不到关于时间的具体表述。

这就有点婶可忍叔不可忍了。

图像 2020-3-9,下午9疫期各报仍然充斥“日前”体,实在辣眼睛

首先从新闻专业主义来说,新闻的五个W是什么?第一个就是When,时间是第一新闻要素呀,特别重要,所以我们消息写作时,经常时间是导语里面第一个词,第一句话。

其次从真相角度来说,不同时期发生的同一事件,它的新闻意义是不一样的。譬如说疫情前期有些专家说的话当时还可以理解,你现在再说那就会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

所以时间不清就是真相不明,真相不明就可能误导公众,所以不能容忍。

自媒体人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从业者估计连新闻的五个W都没听说过,有些甚至是故意模糊时间概念,欺骗受众,暂且不予论道。

还是说说主流媒体吧。

要说“日前”“近日”体,历史可就悠久了。

我没有考究,是不是随近代新闻一起诞生的,但确实打我上世纪90年代中期做记者开始,业界就一直是这么干的,而且看起来也一直习惯于这么干。

反正那时候是单向传播,我就这么说了,受众?受众怎么啦?你咬我呀?

图像 2020-3-9,下午9“近期”“近日”撞车的报纸说,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请你猜猜我是谁?

“ 那么权威的主流媒体为什么会频繁使用“日前”“近日”体呢?”

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记者采访时间段较为冗长,可能是连续好几天采访的,描述起来要一大段字,因此用“近日”或“日前”两个字统称,比较省事。

二是确实难以打听清楚新闻事实发生的具体时间。

三是新闻事实确实发生的比较早了,具体时间写出来会比较丢人。

其中第三种原因最为恶劣,我专门查了一下百度,“日前”和“近日”呢都是指几天之内,超不过十天。可我们大多数模糊时间的情况呢,往往是新闻事实发生在十天之外,有的甚至荒唐到数年之外,这不就成假新闻了吗?

专业教科书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我们倒好,今天的新闻是昨天的历史!

要说解决方案,也不是没有:对于第一种原因,你可以写从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第二种原因,你可以写大致尽量准确的具体时间,别让受众当“蒙估大夫”,第三种原因,要么你别发稿了,如果新闻事实确实重要,适宜“史海勾沉”的话,那就老老实实写清楚真实的时间,那也比骗人好呀。

图像 2020-3-9,下午9百度搜索“日前”“近日”网页页新闻截图

电影《天下无贼》里面,贼头黎叔对手下女贼说:”人心散啦,队伍不好带啊”。

图像 2020-3-9,下午9

此前不少新闻界男同胞跟我反映:女记者不敢娶。

现在好多家长纷纷吐槽:娃是真不好管了。

为啥?

道理很简单,人家信息量大得很,不是你说啥就是啥的“一言堂”的时候了。想哄人蒙人?门都没有啊!

同样的道理呀,现在传播环境变了,信息量空前增大,受众自己都成传播者了,你要再用以前的单向传播思维去对付受众,那就是刻舟求剑,不翻车才怪?不信大家看看最近的主流媒体翻车事故,苍天饶过谁?

网信办的同志曾跟我说,网络新闻危机处置有“三三三原则”,也就是针对新闻传播,此后分别在三分钟、三小时、三天之内作出的反应,其效果有天壤之别。各官媒微信公众号对于热点的报道,早一分钟可能就是十万百万加,晚一分钟汤都没喝着。

所以目前传播环境的时间要素,是以分秒小时计算的,也就是到了分秒必争的白热化竞争环境。

我们倒好,还在以日为统计单位,以日为统计单位也就算了,还不小巷里拿竹竿——直来直去,还要遮遮掩掩,合适吗?

但也不能因此说,主流媒体没机会了。

目前是融媒体时代,信息量确实是大了。但面对比钱塘潮还汹涌的信息潮,人们不得不高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大家在微信群朋友圈看到一条重要信息的时候,首先就要质疑:真的假的?

疫情期间,受众心理更加敏感,更需要真相,更需要准确的信息。

这时候就要求主流媒体真正起到权威作用,有用户思维、互动意识,成为受众之眼,带他们穿越拥挤的信息潮,成为定海神针,使他们不受谣言左右。

技巧之一,就是写出具体时间吧,这并不难,也会使我们更加可信些。

尤其,辟谣的真新闻,最好别让公众等太久,时效依然很重要,俗话说,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同样,迟到的真相,也不是真相。

为啥迟到的真相不是真相呢?

讲个历史小故事来结束吧。

图像 2020-3-9,下午9

东晋末年,桓玄篡晋称桓楚,刘裕在京口起兵反正,从者不过百十人,不幸当天楚兵就杀到了。

刘裕这个自媒体大V在城楼上就造谣说:东晋皇帝在江州被拥戴复位了,桓玄大势已去。底下楚兵面面相觑,当时也没有一份《桓楚日报》来辟谣,只好四散走了。

等这些兵将得知迟到的真相时,造谣者刘裕,已经成功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