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如何直面新闻的“反转”

本文将就主流媒体如何在热点事件的新闻直播中直面“反转”,谈几点思考。

从去年底延续至今年的“乐清失联男孩”事件,随着母亲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年3个月终于画上了句点。然而这件新闻事件背后的“反转”情节,却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从曝光之初的“失联”,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线上转发线下搜寻,到最终发现是男孩家属故意制造虚假警情,跌宕的情节令人唏嘘。而作为亲历这一事件的记者,我们更是感受到了当下新闻报道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各类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而其中,新闻事件在层层披露过程中发生反转似乎已经成了常态。在这个人人拥有话筒的年代,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新闻事件的发展节奏和信息量,自然比以往仅有传统媒体的时代要快得多、跌宕得多。新闻的“刷新率”显著提升。

作为主流媒体,面对这样的情况,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困境:在引起广泛关注,但情况还不明朗的社会新闻事件面前,到底要不要跟进?跟进,万一出现“反转”怎么办?不跟进,是不是就要“失声”?本文将就主流媒体如何在热点事件的新闻直播中直面“反转”,谈几点思考。

4610b912c8fcc3ce134e4c75892df98dd53f2053

d788d43f8794a4c257118c07149c34d0ad6e395c

 

1、在“事件节奏”中,踩出自信的步伐

回顾去年以来发生的几次新闻事件,从前述惊动全国的“乐清失联男孩”事件,到去年8月,河南四名家长反映孩子高考答题卡被“掉包”,经河南省纪委监察委调查和家长亲自调阅答题卡发现,并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再到今年5月,周口又发生一起自导自演的男婴丢失事件,“反转”新闻发生的频率似乎有点高。无怪乎有网友评论,现在出现一个新闻事件,千万别急着站队,“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网友的这句戏谑评论,道出了无奈,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却是一种警醒。作为一名记者,该不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主流媒体应当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切入新闻事件?

笔者在对去年以来发生的几起“反转”新闻事件进行梳理后发现,面对“反转”,“被带节奏”的往往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一是主观上被带节奏,即在没有核实新闻事件、没有追查到新闻源头的情况下,单纯为了点击量,不经核实、跟风介入,甘做“标题党”,甚至虚构新闻事实,最终经权威媒体或有关部门发声,才澄清事实。这种情况,应当予以否定、批判。二是随着新闻事件的演变而产生的客观变化情况。笔者想要着重探讨的,正是这种情况。事实上,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闻事件报道的“直播”已成常态。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更需要在新闻事件产生和发酵的每个节点,尽力寻找新闻当事人,主动对接权威部门,并在第一时间发声。在这种情况下,表面上看是新闻发生了“反转”,事实上则是新闻媒体全程参与、并客观记录了新闻事实发展的过程。与上述第一种情况,有着本质不同。

因此,主流媒体记者不能因害怕“反转”就因噎废食。确保新闻报道时刻与新闻事件发展“同步”进行,才能在“事件节奏”中,踩出自信的步伐。

2、在跟踪报道中,无死角“在线”更新

无论是自身公信力的塑造,还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依然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因此,当热点事件出现,并且依然在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应第一时间站出来。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首先要做的是信息甄别。

马尔科姆·麦克姆斯和唐纳德·肖总结提炼出的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

如今,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具备足够影响力的自媒体、大V。或者说,自媒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议程设置的能力。这就导致了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可能会出现海量纷杂的信息和观点。甚至可能会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将新闻事件引入歧路,即所谓的“带节奏”。

这就需要主流媒体记者保持足够的清醒和冷静,在繁杂的信息中,辨别出有效的、真实的信息。以“乐清失联男孩”事件报道为例。11月30日,温州女子陈某报警求助称儿子放学回家途中失联,男孩父亲更是向社会悬赏50万求线索。乐清男孩走失的消息牵动了全国网友的心,网友们纷纷转发消息希望能够帮助找到男孩。事件在网络上热议时,浙报集团温州分社采编中心负责公安线口和突发事件报道的记者第一时间掌握了信息,然而因警方始终未发布警情通报,记者持续关注事件动态,但并未对网络消息进行转载报道。

12月4日,乐清当地相关部门和多个公益组织投入寻找工作。期间网络上不断流传出各种谣言。对于这类热点事件的现场报道属于综合性系统工程,仅靠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多方力量,完成对新闻资源的最大发掘。因此,温州分社采编中心迅速成立特别报道小组,抽调突发事件报道记者、公安、司法线口记者、摄影记者赴乐清实地采访,后方设专职编辑提供保障。

前方记者采访到的第一手信息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以“视频+图文”的形式直播。因为提前做了充分准备,记者在出发时已取得男孩多位亲属、救援志愿者以及警方的联系方式,一到现场便立即启动直播。在乐清市虹桥派出所接警中心大厅前,面对记者的采访镜头,失联男孩的父亲声泪俱下,情急之下开出赏格。当天的新闻直播点击量达到42.6万次,“浙里温州”公众号同步推送,单条链接点击超过400万。值得注意的是,从直播到信息报道,记者全程使用的都是从新闻当事人处采访到的一手素材,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4日深夜,为抓住“男孩被找到”的第一落点,特别报道小组的记者开始轮流值守,并随时与警方保持联系。5日凌晨,乐清公安机关向记者证实,失联5天的温州乐清11岁男孩黄政豪已经找到,平安无事。经初步查明,此“失联”事件是该男孩的某家属故意制造的虚假警情。特别报道小组的记者立即采写稿件,并于凌晨1时左右发布消息。及时止住了这场闹剧。

纵观这次采访,笔者认为,主流媒体记者一旦介入新闻事件,除了要甄别信息,更要全程跟进,无论是采访对象选择上的“无死角”,还是跟踪时间上的“不掉线”,任何一个环节上都不能缺位。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一事件是否会发生“反转”,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反转”。在“反转”发生的第一时间,主流媒体应主动“发声”,最先掌握主动权,正确引导舆论。

3、做强第二落点,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荒唐的“自导自演 ”孩子走失案件,一度点燃了舆论场。

温州分社采编中心立即对网上产生的各类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其中,一些网友觉得被骗,便发表了一些过激言论。此外,一部分参与搜寻救援的志愿者,也出现了情绪波动。

为此,采编中心立即根据本次事件的“反转”调整报道方案,我们确信,面对喧嚣的舆情,只有经得起推敲的真相,才能平息各类谣言和不稳定情绪,让大众的注意力聚焦到事件本身。为此,调整后的报道方案,以事件持续跟进、深度解读、挖掘背后故事等为报道方向,并以此占据舆论制高点,传播正能量。这其中还包括对实地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和网络上不断声援的网友情绪的安抚。

采编中心连夜部署,将特别报道小组分成两组,分头采访,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反转”事件,从众多变化的信息中捕捉到势态发展的痕迹,在此基础上展开科学合理的采访安排。

对于“失联”事件第二落点的抓取上,我们明确新进展是基本要求。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当的时间点,寻找新的内容介入报道,突破瓶颈,实现新闻突围。在此后的几日内,记者重走男孩“被绑”路线,重访男孩亲属,接连刊发《乐清“失联”男孩后续 其母自导自演闹剧》《乐清“失联”男孩母亲疑涉网贷 曾向亲属借钱四十多万》等稿件,把“反转”后的真相及其背后的原因说明白,引导舆论产生“共情”。

同时,采编中心还将挖掘深度作为“第二落点”的重头戏。深度报道拼的是认识,是对这一突发事件的材料全面掌握之后,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更深刻的认识。挖深度可以顺着前面媒体报道的广度、深度进行拓展,也可以深入分析之后提出自己的新角度,尽自己所能努力查清事件真相,满足受众要求,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一片质疑“浪费公共资源”“欺骗大众”的骂声中,记者采写《救援队拟起诉乐清失联男孩母亲 你怎么看?》《乐清“失联”男孩父亲:希望大家的热心好心永远保持下去》等一系列全方位思考的报道,逐渐扭转舆论方向。

特别是《乐清检察院依法批捕“失联男孩”母亲犯罪嫌疑人陈某》消息公布后,记者再访失联男孩家属,并刊发《乐清失联男孩家属向社会公开致歉 男孩目前状态不错》《深度 | 乐清男孩“失联”闹剧之后》等系列后续报道和快评,第一时间发布《“乐清失联男孩”母亲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年3个月》后,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以及腾讯、新浪、搜狐、网易、今日头条、凤凰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权威声音,至此,关于此次事件的谣言已然平息、谴责声减弱,网友评论也逐渐趋于理性。

4、结语

新媒体“直播式”的报道方式,使媒体往往很难从一开始就对新闻事件进行全盘掌握。在传统媒体时代,这或许不是个大问题。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自媒体的涌现,当新闻事件出现一些波折时,听到各类“不同的声音”在所难免。主流媒体此时切不可缺位。

事实上,笔者认为,对于越来越深度参与到融媒体发展中的主流媒体来说,这类“反转”新闻的报道过程,恰是其树立权威和公信力的好战场。只要主流媒体在报道中恪守新闻报道规范、厘清纷杂信息,始终与真相和权威信息保持同步,在事件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占据主动权、制高点,及时传播好声音、坚决驳斥负能量,何惧在“反转”新闻中被“打脸”?

(作者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温州分社采编中心记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