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打造超级IP要告别跑马圈地

实践证明,观众并非没有鉴赏力和鉴别力,对资本急功近利心态下催生的“超级IP”,人们越来越不买账。

IP是近年来国内影视行业的一个热词,与之相伴随的,是业内流行的一股储备IP之风。不过,正如人们常说的“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即便是站在了风口,很多天价炒作、囤积IP者,非但没有起飞,反倒有跌落神坛之势。《北京日报》日前报道指出,在影视行业经历寒冬的当下,不少影视公司曾经引以为傲的IP储备,因为影视化改编困难、没钱投资、没人制作、难以播出等原因,已逐渐成为消耗影视公司资金、难以变现的不良资产。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指的是那些有着很高商业价值和生命力,具有跨媒介运营潜力和影响力的内容。对应这个标准,每到寒暑假就一遍遍重播的《西游记》,就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IP。改编成电影后屡创票房纪录的《蜘蛛侠》,不但是个名副其实的超级IP,还以成功的运营展现了其强大的吸金能力。网络上流传着人们总结的一款超级IP的“核心要素”,包含了从外而内的呈现形象、故事、共情元素、价值观等四个层面。倘若把这些略显晦涩的概念对应到实际案例中,超级IP的诞生,无非是需要一个足够吸引人、足能引发共鸣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以及持续有力的运营能力。

反观现实,自2015年《花千骨》成为“现象级”电视剧,实现手游、音乐等多领域开发变现后,一些人对影视行业IP的认识就开始失焦。反映到对IP的投入定位上,就是过度强调IP所具有的潜在商业价值,弱化甚至忽视IP开发所需要的巨大投入和运营能力。他们迷信“IP+流量明星”就能打造爆款的简单模式,拼命想要掘金“粉丝经济”,却又置用户对品质的需求于不顾,把发力点放在跑马圈地上,千方百计购买、储备各种IP,以为拿到了人气作品的授权就抢得了先机。结果是,发掘、打造超级IP变成了一场“逐利而行”的资本游戏。他们紧盯着流行,专注于简单的模式复制,急切地想着用“短平快”的方式,吸引眼球,收获巨大收益,却偏离了航向。

那些囤积的IP变成了烫手山芋,表面与制作能力没有跟上有关。报道中提到,优秀编剧人才供不应求,成了掣肘IP影视化的关键,“择出一部分浪得虚名者、借势上位者、砍完三板斧无后劲者、抄袭者等,剩下的肯定不足30人,可能还会因为各种原因没发挥好,最后每年能让人记住的影视作品连15部都达不到。”但这些并不能掩盖资本跟风下的盲目,比如,从内容上看,很多IP都是网络文学模式化的作品,抛开可能存在的抄袭不说,本身就并不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从题材上看,这些IP大量集中在玄幻、言情等领域,既因缺乏创新性给人雷同、乏味之感,更缺乏长久生命力。

实践证明,观众并非没有鉴赏力和鉴别力,对资本急功近利心态下催生的“超级IP”,人们越来越不买账。今年以来,多部所谓的“IP大剧”播出后,不是表现平平,就是收视遇冷。这虽然不符合资本的期待,站在用户的角度却在情理之中。真正的IP,是建立在口碑基础上的,只有真心实意地拿出良心之作,赢得公众认可,才有望拓展产业链条,实现更高的商业价值。

猜你喜欢